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

胀满不通、头身困重是体内有湿的表现,防湿祛湿这么做!

时间:2021-08-11 12:44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有 “我是不是湿气重”这样的疑问。长痘、腿脚沉重、肥胖、大便黏马桶等都是“湿气重”的标签,那么,究竟什么是湿,怎么判断自己体内是否有湿,湿又是如何伤害身体引发种种不适的呢?中医对此有明确的论述。

  根据湿的来源不同,中医将湿分为内湿、外湿。外湿是指来源于人体之外自然环境的湿,比如南方梅雨季、沿海城市的湿润气候、地下室等,久处此类环境的人,如果体质虚弱、正气不足,就会被外湿侵害,甚至引动内湿,发生疾病。内湿则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后形成的病理产物。比如喜欢吃肉的人容易产生内湿,俗话说“鱼生火,肉生痰”,“痰”也是湿的一种形式,再如现在的酷暑时节,许多人贪凉、过食冷饮,导致脾胃受伤,内湿产生。

  体内有湿,症状依据

  胀满不通 中医讲湿是一种有形之邪,会阻碍脏腑经络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产生各种胀满、阻滞不通的症状。若阻碍胸中,就会觉得胸口胀闷不舒;阻碍脾胃之气,就会影响脾胃运化水谷饮食的正常功能,引起腹胀、食欲下降,甚至恶心呕吐;湿气停留下部,如膀胱、大肠,就会导致小腹胀满、小便不畅、便秘等。

  头身困重 “湿性重浊”,重指沉重、重着,也就是症状以围绕身体各部位的沉重感为主,“头重如裹”就是典型表现,意思是头像被布裹住一样的束缚感、紧箍感,有的人会觉得每天头都是昏昏沉沉的,不清醒,这就是由于湿气内停,上犯头脑清窍导致的。湿滞留于肢体关节,会让人整日感觉很疲惫,即便没有做什么体力劳动,也会觉得腿脚关节酸重,甚至肉眼可见肢体的浮肿。

  秽浊黏腻 这是指湿气重的人分泌物、排泄物常常气味臭秽、黏腻不爽,如大便稀溏,也就是大便不成形,像鸭子的粪便一样,或者大便质黏,粘马桶而不容易冲掉,在女性身上也可以表现为带下量多,也有人会感觉眼睛眵多。湿邪泛溢到皮肤上,就会长痤疮粉刺,或者面部、后背爱出油等。还有的人口气很重,也是湿浊的体现。

  舌苔厚腻 有时虽然体内有湿,但并没有上述的典型症状,此时辨舌苔就是关键,舌苔往往是机体真实状态的反应。湿邪致病的典型舌象就是厚腻苔,舌苔厚腻,用牙刷或刮舌板去除不掉,苔质可干可湿、苔色可黄可白,有时舌边还可以兼见齿痕,都属于厚腻苔。

  未湿先防,已湿自治

  做好预防 预防湿气的重点在于远离外湿、避免内湿。远离外湿也就是避免外界环境中的湿气进入机体,比如屋内晾晒潮湿衣物的时候注意开窗通风,不要穿没晾干的衣物,不要湿着头发睡觉,梅雨季节应用空调除湿功能帮助祛湿等等。避免内湿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饮食调节,如不要过食酒肉、甜品等肥甘厚味,不要贪凉饮冷。此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持心情舒畅,使机体正气充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点非常必要。

  祛湿有方 如果体内已有湿气,上面提到的预防方法也同样适用。除此之外,还要保持适度的运动,出出汗,让湿随汗去;饮食方面可以选择代茶饮,比如用茯苓、赤小豆、薏米、芡实等煮水,或是玉米须、陈皮泡水日常饮用,起到健脾行气祛湿的作用;久处潮湿环境,可以适当进食辛辣食物,或是在炒菜时加入紫苏、薄荷等调味,这些药食同源之品性味辛散,以宣发散湿气。冬瓜、丝瓜、赤小豆、薏苡仁等也是常见的祛湿良品。

  如果已经具有典型症状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可请医生四诊合参,精准辨证,出具更加个体化的方药,“精准”祛湿。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