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

《黄帝内经》“教”夏季养生,这几点要注意!

时间:2021-07-31 14:30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夏季是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时候,古代中医将夏季分为夏和长夏,长夏即夏季最热的时节,三伏天即包含在长夏之中。夏季的气候特点可用两个字概括:热、湿。中医讲究整体观,包含三层意思: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中医又以五行为中心,将人与环境归纳为五行结构系统。因此,结合中医整体观,夏季养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运动—不妄作劳

  生命在于运动,《内经》曰“动则生阳”,但夏季也不宜运动太过,避免伤阴耗气,那么什么运动合适呢?

  适合夏季的运动项目中最受大家欢迎的莫过于游泳了,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还避免了汗流浃背。其次,晚饭后的散步是目前最普遍的运动项目,不需要技术,只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即可。还有,清晨室外打打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既避开了炎热的太阳,在舒展筋骨的同时还带来了一天的愉悦。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项目,既不要因为怕热而拒绝运动,也不要运动过量。

  饮食—食饮有节

  中医认为心气与夏气相通,心为阳中之阳,属火,因此,夏季可适当进食苦味食物,如苦瓜、野菜、柚子、莲子、苦菊等,亦可用苦丁、菊花等泡水饮用,可达到清热解毒、泄心火之效。但若患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脏疾患,则不可过食苦寒之品,以免病情加重。心脏疾患往往在夏季缓解,自觉症状亦可减轻,此时注意心脏调理,必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脾为阴中之至阴,与长夏之气相通,喜燥恶湿,因此可适当进食甘味,如西瓜,西瓜皮即中药之西瓜翠衣,有清暑生津之效。解暑常用的冰糖绿豆汤也是不错的选择。随着社会的进步,饮食日益多样化,近年来冷饮畅销,冰淇淋、饮料等美味可口,深受人们欢迎,但要注意避免过度饮用,太过寒凉则伤脾胃,导致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疾病,正所谓《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言“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起居—起居有常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指出夏季应晚睡早起,长日漫漫,但白天不要产生厌烦情绪。人的身心处于阳气隆盛状态,心功能也会得到最大的发挥,尤其有益于阳虚型心脏病患者。为了保证一天足够的睡眠,适当午睡是必要的,既可避免过度炎热,又可提神补充体力,室外活动时也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另外还要提一点,空调应用日益普遍,炎热的夏季可以很快给人们带来清凉,但是好多人把温度调得过低,长期下去,耗伤阳气,气机不畅,肢体疼痛等不适随之而来,导致了“空调病”的发生;另外室内外温差过大,“肺为娇脏”,进出之间损伤肺气,导致夏季感冒的发生。因此,一定要合理利用空调,不要反被空调所伤。

  情志—恬淡虚无

  五志与五脏之间关系紧密。“过喜伤心”,喜乐过度则心神受伤;另外“心为神明之主”,五志过极皆可损伤心神。“过思伤脾”,思虑过度妨碍脾气运化,脾胃气滞,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闷等不适症状。因此,要学会自我调整情绪,喜怒哀乐乃日常,切勿过度。保持心境的平和。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言:“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治未病—三伏贴

  中医讲究“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的思想由来已久,指在尚未发病时即开始调理,使阴阳协调,防患于未然。三伏贴全国各地广为开展,主要适用人群为亚健康人群及部分虚寒体质患者。素体阳虚、气虚之亚健康人群虽无临床不适症状但阴阳失调,给予三伏贴可振奋阳气、温经散寒,调整五脏六腑阴阳偏衰,调节体质趋于平和。三伏贴还可以预防及治疗冬季易于发生的疾病,比如支气管炎、哮喘、虚寒性胃肠道疾病、颈肩腰腿疼等。

  夏季暑湿、炎热,容易发生头昏、身体困倦、心烦口渴、恶心、呕吐等夏季感冒症状,可家中常备藿香正气水或丸。

  适合自己的夏季养生方法,只要顺应季节特点,合理防暑降温,合理饮食起居,控制情绪,适当运动,即可使自己身体阴阳平衡,预防疾病。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