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

聊聊拔罐那些事儿

时间:2016-08-10 19:55 发布人:李童 浏览:

  拔罐,也叫拔火罐,在我国历史悠久,远古时候中国人即会用动物的犄角(如牛角等)制成筒状,用于吸伤口内脓血和治疗痈疽,故拔罐法古称“角法”。

  拔罐疗法历史悠久

  拔罐疗法的记载最早见于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书中即有以角治疗痔疮的记载。唐代拔罐疗法已成为一门比较完整成熟的学科。纵观历史,汉、晋、唐、宋、明代虽然在罐器制作与选材以及吸附方法等方面都有所发展,但在临床方面仍以治疗疮疡外科疾病为主。清代拔罐疗法在各方面均有长足发展。

  拔罐方法多样,除了留罐以外,闪罐和走罐也是常用的方法。闪罐即在某一部位如穴位、病灶点进行反复吸附并立即使之脱落的一种手法。走罐指罐体吸附肌肤后,用手握着罐体在皮肤上进行移动,以皮肤上出现红、紫、黑色斑为度的一种手法。

  拔罐疗法广受欢迎

  拔罐疗法的预防保健作用又包括健康保健预防与疾病防变两类。拔罐在临床治疗方面,从单纯吸拔脓血治疗疮疡外科疾病发展到现在能治疗内、妇、儿、外、骨伤、皮肤、五官等科数百种病症,尤其用于治疗落枕、肩颈部疾病、感冒、咽喉疼痛、头痛疾病。拔罐还广泛用于日常保健,像减肥、预防消化不良、缓解疲劳等,效果非常明显。因为它具有操作容易、无副作用等优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拔罐疗法作用部位是体表皮肤,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表浅部分,直接接触外界,且对外界气候等变化起适应与防卫作用。皮肤所以具有这些功能,主要依靠机内卫气的作用。卫气出于上焦,由肺气的推送,先循行于皮肤之中;卫气调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健康人常做背俞穴、足三里等穴位的拔罐,可增强卫气,卫气强则护表能力强,外邪不易侵表,机体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即感冒及天热中暑,及时在肺俞、大椎、中府等穴处拔罐,常可收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中医常说:“不通则痛,痛则不通。”经络气血通达则人体健康,经络气血不通则人生百病。拔罐可疏通经络,在相应病所即经络不通之处拔罐,可使阻塞的穴位、经络得以开通,气血得以通达。所以,颈椎病、肩周炎、腰疼腿痛等痛症病人拔罐效果颇佳。

  拔罐疗法可以内病外治。拔罐刺激脏腑俞、募穴为主的体表穴位,可以治疗一些内科常见病症包括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胃肠疾患、胆绞痛等,也可收到较好疗效。

  拔罐疗法治病机理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治病原理有二:

  一是改善全身血液循环,拔罐可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另外拔罐的吸附刺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局部血液供应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

  二是自家溶血现象,拔罐可使吸附部位毛细血管破裂,继而局部出现血液凝固,但不久即崩溃而引起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新的刺激素即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全身组织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动。自家溶血是一个延缓的良性弱刺激过程,可以刺激增强免疫机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家庭拔罐注意事项

  拔罐时,尤其要注意起罐后的处理。起罐后一般无需进行特殊处理,被吸附部位局部可涂上润肤剂,以防干裂疼痛。天寒时,体弱患者注意拔罐处的保暖,以免受风寒。拔罐后2小时内,拔罐吸附处皮肤忌用凉水。起罐后应让患者饮用一杯矿泉水或温凉开水,以补充津液以增强活血通络、托毒外透之功效。起罐后若被吸附的皮肤表面出现水珠、黄水、红水等,可用干净棉球或纸巾拭干。若皮肤上出现水疱,可让其自行吸收,或用消毒针或一次性针灸针刺破,用医用棉球擦干,局部涂上紫药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