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

口咸、口淡?是哪里出了问题?

时间:2020-12-15 10:31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谈起美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食物的味道通过味蕾和周围神经,传达到大脑,给予人们舌尖上的享受。但有一些人,口中美食佳肴,却“味同嚼蜡”;也有一些人正相反,什么也没吃,却总是口中“有味道”。

  口味异常原因复杂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味觉是由舌头上的味觉感受系统感知,然后通过周围神经,将味觉信号传导到大脑皮层,同时结合嗅觉、视觉所感受的信号,整合、形成对味觉的感知。从现代医学上来看,口味异常的原因十分复杂,如口腔黏膜病、消化不良、幽门螺杆菌感染、抗生素不良反应、微量元素缺乏、放化疗术后,以及神经内分泌、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等。

  中医从“五行学说”认识与调理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反复检查,结果都正常,却还是存在味觉异常,原因不明。这些不适感虽然说不至于危及生命,但也还是会带来许多的烦恼。

  中医是怎么认识“口味”的呢?根据五行学说,五味“酸、苦、甘、辛、咸”与五脏“肝、心、脾、肺、肾”相对应,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当五脏精气充盛、功能正常时,五脏精气上荣舌窍,就能灵敏地感受到食物的味道,且无异味。如果某一脏腑出现异常,影响到口腔、舌窍,就会出现口中异味的情况。

  口咸

  口咸是指不吃咸味食物,但觉口中有咸味,或自觉唾液或痰液味咸的情况。咸为肾水之本味,口咸多从肾入手调理。对于肾虚引起者,如肾阳虚、肾阴虚、肾阴阳两虚,可辨证补肾调理。

  肾阴虚者,多伴有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唾液与痰液多稠厚、量少,舌质偏红,舌体瘦小;

  肾阳虚者,多伴有畏寒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等,唾液与痰液量多而清稀,舌质偏淡,舌体胖大;

  若肾阳虚与肾阴虚症状兼见,则考虑为肾阴阳两虚。

  治疗、调理方面,口咸者应尽量避免熬夜,于23点前入睡;避免过度劳累。

  偏于肾阴虚者,可辨证选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滋阴补肾,日常可适度食用山药、淡菜、桑葚等食物,有助于滋养肾阴;

  偏于肾阳虚者,可辨证选用右归丸温补肾阳;

  阴阳两虚者,可辨证选择金匮肾气丸。

  此外,还可以每天练习八段锦中的“双手攀足固肾腰”一式,也能起到补肾的作用。

  口淡

  口淡,即口中发淡、味觉减退,多伴有食欲欠佳。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口淡多为脾胃气虚或痰湿困阻导致,后者也与脾胃功能下降、不能运化水湿密切相关。因此,口淡的调理,重在调脾胃。

  偏于脾胃气虚者,多伴有疲倦乏力、气短懒言,大便稀溏,舌淡脉弱等,治疗重在补气健脾,可辨证选用香砂六君子丸、补中益气丸等;

  偏于湿阻者,多见口淡、黏腻,痰多欲吐,舌苔厚腻明显,治疗重在化湿、渗湿,可辨证选用参苓白术散。

  此外,也可艾灸或穴位按揉,可选择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如天枢穴、足三里穴、丰隆穴等,有助于健运脾胃、益气健脾祛湿。

  脾胃为后天之本,平素应注意养脾、和胃。食疗对于口淡者尤为适宜,在此推荐一款食疗方——山药扁豆芡实粥。

  【材料】山药30克,白扁豆20克,芡实2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山药去皮,其余材料洗净,加入适量水煮粥。用大火将水煮开后,转为小火,继续煮20分钟后即可食用。

  【功效】补气健脾祛湿,适合口淡属脾胃气虚、痰湿困阻者。

  口涩

  口涩,指口中干涩,有不适感,进食或饮水不能缓解,常与口苦或口酸同时出现。口涩也多由脾胃功能欠佳引起,与口淡不同的是,口涩多与脾胃阴虚、津液亏损有关,同时多伴有肝胆郁热。

  因此,对于口涩者,多从调脾胃肝胆入手。

  偏于胃阴亏虚者,常伴有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等,可适当多吃一点养阴生津之品,如玉竹、麦冬、沙参、石斛、淮山药、百合、莲藕、雪梨等;

  偏于肝胆郁热者,常伴有急躁易怒、胁胀口苦、脉偏细弦,治疗时,可在养阴生津的基础上疏肝清胆,可按揉侠溪穴、太溪穴、三阴交穴、胃俞穴、阳陵泉穴等,每天2次,每次5分钟。另外,推荐一款食疗方——芦根绿豆粥。

  【材料】芦根20克,绿豆30克,百合30克,粳米150克。

  【做法】将芦根、绿豆、百合洗净,白米淘洗干净,绿豆浸泡1小时。锅内加水适量,先煮芦根30分钟后取汁,然后把绿豆、百合、粳米加入芦根汁中,用小火煮至粥成,即可食用。

  【功效】养阴清热生津,适合口涩属脾胃阴虚兼有肝胆郁热者。

  日常注意事项

  除了上述调理方法,针对口味异常的人群,要注意以下几点: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戒烟限酒,饮食清淡,尽量少摄入辛辣刺激和生冷寒凉的食物。

  对于口淡、口涩者,即使“食之无味”,也要避免“重口味”,否则不仅会加重病情,还会增加心血管负担。

  注意口腔卫生,按时刷牙、饭后漱口,避免口腔细菌滋生,影响味觉。

  总之,口味异常原因很多,如经自我调理效果不佳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上述方剂与食疗方,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作者:成杰辉、郝艺照(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