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自强 守正创新 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三周年纪事
时间:2022-10-26 13:46 发布人:小编 浏览:
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我们迎来了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三周年。2019年10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孙春兰副总理出席并作讲话,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意见》)作出部署,明确了做好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三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贯彻落实中央《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作为全局工作的中心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凝聚工作合力,抓好任务落实,推动中医药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医药多元价值不断释放,中医药振兴发展跑出“加速度”,极大地提升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显示度。
三年来,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共识不断增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第一个关于中医药工作的专门文件——《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中医药大会,出台一系列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中医药改革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深入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中央《意见》、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进一步增强了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全社会形成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强大合力。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系统第一时间、全方位全链条参与疫情防控,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为全球疫情防控贡献“中国方案”。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发布《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肯定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安全性、有效性。中医药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应对人类突发重大传染病、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方面历久弥新,仍然好使管用,这极大地提振了中医药行业和全社会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增强了对振兴发展中医药重大意义的共识,巩固了中医药的群众基础。
三年来,中医药政策供给前所未有。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首次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确定7省市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等相关部门出台中医药教育、科技创新、医保支付、中药审评等20余个政策文件,中医药政策机制不断细化实化。31个省(区、市)制定出台贯彻落实中央《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的具体举措,27个省(区、市)召开全省中医药大会,不少地方加强省级中医药工作领导机构,充实中医药管理人员力量,中医药管理体系不断健全。编制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安排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等工程项目,中医药投入保障措施不断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三年来,中医药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印发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推广和固化“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启动实施“3个100”服务提升行动,发布一批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启动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中西医协同机制更加健全。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三医联动”模式,加大医保对中医药的支持力度,调整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引导医疗机构更多使用中医药医治患者,中医医院特色优势不断强化。推动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审评审批证据体系,完善古代经典名方简化注册审批管理及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加快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院内制剂的中药制剂审批,2019年以来,共批准中药新药品种23个,占“十三五”以来新增中药新药品种的85.19%,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建立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周期性表彰奖励制度,推动中国工程院在院士评选中单列计划、单独评价,近3年新增中医药领域院士6名,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逐步完善。
三年来,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加快推动优质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12所中医类医院纳入“辅导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范围,20所中医医院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范围,14个中医项目获批。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成3.6万余个基层中医馆,98%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初步建立治未病服务网络,推广一批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疾病预防作用得到增强。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中医康复服务能力规范化建设,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康复科设置比例达70%,特色康复能力加快提升。持续加强少数民族医医院条件和能力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截至2021年末,全国有中医类医疗机构77336个、中医类医院5715个,中医药总诊疗人次达12亿人次,分别比2019年增长17.52%、9.23%、3.30%,覆盖全生命周期中医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服务可及性和水平明显提高。
三年来,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印发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中医药人才工作会议,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选拔10名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149名岐黄学者,培养100名青年岐黄学者、1000名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建设15个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20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召开第四届国医大师和第二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新增表彰30名国医大师、101名全国名中医。截至2021年末,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达73.2万人,比2019年增长17.11%,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建成2个中医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遴选46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医药防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病及重大传染性疾病临床研究取得积极进展,中医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建立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不断推动提升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水平。《中华医藏》编纂工作顺利推进,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启动实施,中医药传承保护得到加强。完成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推进全国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制定《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全国道地药材目录(第一批)》,发布林草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等3个通则,完成59个中成药大品种和101种中药饮片产品标准化建设,中药饮片抽检合格率从88%上升到98%,中药质量持续提升。
三年来,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开放发展不断深入。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覆盖中小学生25万余人,上线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网上展馆,举办“名医故里行”、知识大赛、悦读中医、千名医师讲中医等活动,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逐年提高。印发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实施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开展30个较高质量的中医药海外中心和56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建设,中医药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推动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创建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中医药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成为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是一个高举旗帜、指引方向、引领时代、开辟未来的报告,是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健康中国”作为我国2035年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医药发展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中医药系统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破解事业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服务和融入健康中国建设中取得更大突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