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学习时报》刊发余艳红、于文明署名文章: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

时间:2021-07-31 14:36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事关健康中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把脉辨证、引航定向。习近平总书记5月12日在河南南阳考察调研,首站就来到医圣祠,对中医药工作再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前进方向、赋予新的历史使命。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时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既充分肯定中医药历史贡献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又寄予“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的殷切期望,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提供了战略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时对中医药工作的殷殷嘱托,与他多次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视关怀一如既往、对中医药发展的期望期待越来越高,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指引。

  深刻领会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不断增强中医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体现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生命的独特认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要从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在造福人类健康中擦亮中医文化瑰宝,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互鉴、共同维护人类健康。

  深刻领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推动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传承创新史。从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到金元四大家的出现,再到明清时期温病学的产生,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屠呦呦从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中汲取灵感,发现了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是很好的例证。这次治疗新冠肺炎临床筛选出的“三药三方”,也是在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参考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临床特点,通过临床科研一体化研究产生的。要坚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守中医内涵规律之正,吸收同时代科技文明成果,提升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时代应用价值与活力,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深刻领会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健康中的独特优势和价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过去,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讲究疗效为本、医药一体,具有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的特点;突出“治未病”,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与当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与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高度契合。中医药以较低成本获得了较高的收益,放大了医改惠民效果。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就是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最普惠的健康福祉,也是最基本的底线民生之一。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成为我国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用中国办法破解防控难题的重要举措。当前,中医药与西医药发展还不平衡,中医药发展还不充分,需要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在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中西医协同发展。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快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调研时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我们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扛起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为动力,以编制实施“十四五”规划和启动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为抓手,进一步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扬优势、强弱项、激活力,在主责主业、“内外兼修”上下功夫,释放中医药多元功能和价值,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聚焦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健康服务,推进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促进优质资源提质扩容和区域均衡发展。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打造中医治未病工程升级版,健全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机制和做法,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建立中西医多科学诊疗机制,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进一步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

  聚焦解读原理和讲清疗效,加强中医药科研和创新。要加强中医药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攻关方向,重点筛选推广中医治疗优势病种、适宜技术、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切实把疗效讲明白、把原理说清楚。健全中医药科研方法、评价体系,完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方法,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技术、材料等,深化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规律、作用机理的研究和阐释,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丰富治疗方法,研发技术装备,提高科技含量,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强化中医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依托重大科技支撑平台聚力攻关,围绕重点领域、重点病种、特色技术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深化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加强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以科技体制改革带动形成支持创新的基础制度,统筹规划中医药领域的科技资源配置、科技项目组织、科研活动。

  聚焦增强人才支撑保障作用,加强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做强院校教育培养主阵地,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培育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基层实用人才等梯次衔接、结构合理的特色人才队伍。改革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评选表彰一批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完善师承教育制度,拓展师承教育项目,扎实推进老中医学术思想和老药工传统技艺的传承,使中医药薪火相传。

  聚焦发挥中药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产业。加强源头管理,推动制定种子种苗管理办法,修订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划道地药材基地建设,推行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推动药材种植规模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建立从种子种苗、种植养殖、流通加工到患者使用的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逐步实现重点品种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促进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提升。落实中药注册管理改革举措,优化中药新药审评技术要求,分类推进院内制剂注册和备案,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

  聚焦增强中医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大力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深入挖掘仲景文化等中医药文化精华精髓,加强内涵研究,赋予新的时代阐释,提炼精神标识,创新载体、拓展平台,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打造品牌活动,建设体验场馆,丰富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推进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建设。

  内容来源:学习时报